方配蓮:質疑知識細節(jié),拓寬師生探索的空間
在歷史教學中用“細節(jié)”說話不是老師的專利,學生也可以質疑教科書,拓寬探索的空間。正如葉瀾教授所說“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把學生看作‘對象’、‘主體’還要看作是教學‘資源’的重要構成和生成者。”學生是喜歡的,當老師在某一歷史事件的過程或某一歷史人物的活動的講述中不那么具體詳盡,出現細節(jié)上的“灰色地帶”時,他們往往會關注到這一地帶,想知道更具體的情況。而他們的質疑,往往會帶動了課堂的生動、成功。
筆者在教授《美國聯邦政府的建立》一課時,就有學生質疑“一位在職的美國官員不可以擔任美國國會議員,那么,參議長怎么能擔任美國副總統(tǒng)呢?副總統(tǒng)也是美國政府官員啊!”“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們立即興奮起來。我沒有立即給出解釋,而是要求學生們自行解決,下一節(jié)課開始時就有學生娓娓道來:首先美國的副總統(tǒng)并不掌握任何行政權,只是為了在總統(tǒng)出現意外時,代行總統(tǒng)職責。而作為參議長也只能主持會議,而無權影響議員決定,只有當投票出現僵局時,才投下關鍵的一票。
再如筆者在教授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2教材第46面時,發(fā)現歷史縱橫中有這樣的敘述“1937年,100元鈔票能買兩頭牛,到1947年,連一盒火柴都買不到。金圓券形同廢紙,國民政府的金融體系徹底崩潰。”而在本段開頭卻有這樣的介紹 “1948年,國民政府公布《金圓券發(fā)行辦法》條例”,兩者單從時間看,就自相矛盾,1947年使用的法定貨幣是法幣,當時國民政府還沒發(fā)行金圓券,怎么就得出形同廢紙呢?為此,筆者查閱資料并將相關知識形成文字——《是金圓券形同廢紙嗎?》,寄給《中學歷史教學》雜志,于2014年第3期上發(fā)表。